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文化創意產業
Cultural Industries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李令儀 
課號
Soc3052 
課程識別碼
305 3074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社211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自1980年代以降,文化創意產業在許多國家已逐漸成為經濟活動的核心,有論者認為,符號性創意和資訊正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重心,甚至宣稱文化產業儼然成為其他產業轉型的模範。不過,也有其他研究者持相反看法,他們認為文化產業其實和其他產業越來越相似,受商業邏輯所主導,逐漸失去身為一個經濟部門的特色。另一方面,文化藝術創作者和輔助他們的文化工作者(或稱文化中介者[cultural intermediaries])則力圖抵擋前述的商業或資本邏輯,他們希望維護自己在文化創作或產製上的相對自主性,能在獲利邏輯之外,保有「為藝術而藝術」的自主空間。這種在文化自主性和經濟獲利兩極之間的拉扯,構成了文化產業的張力和內在矛盾,也讓這類產業呈現了更複雜豐富的意涵。

課程設計將規畫四部分的主題,包括:1.從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、2.從守門人和文化中介者的角色、3.產業與市場、4.文化場域和全球再生產等,由引介早期的經典論述到21世紀的研究反思,探討全球化的趨勢下,文化產品的產製、傳播與再生產的邏輯。 

課程目標
課程進行將結合教師講授、專家演講、影片賞析等多媒體教學,小組討論及實地參訪等,希望培養學生對文創產業運作的解析能力,以及產業實作的潛力。
 
課程要求
1. 閱讀指定文獻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(10%):要深入瞭解一門學術領域,主動閱讀和思考,遠比被動聽講收穫更多。希望修課或旁聽同學能認真參與並聆聽討論,針對彼此論點給予適當且有意義的回應;若能適當結合自身經驗,乃至近期時事提供思辯論點,將更有助於釐清概念及促進討論。這樣的能力及態度,不只在學術上是重要的,更是公民參與公眾事務時的重要素養。
2. 深度書評(個人作業)(15%):請在指定的選讀教材中,挑選一本書,撰寫深度閱讀報告,字數在兩千字左右,除摘要文獻重點外,也給予深度評論或與文獻主題對話。
3. 分組作業(40%):請在前五週尋找其他同學,組成人數5~7人的小組,選定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主題,進行小規模但有系統的研究,依照課程的進度,逐步在小組間及與老師討論中擬定撰寫出具有(1)明確且有意義的問題意識(2)文獻回顧(3)研究方法(4)初步發現(5)結論的期末報告(引用格式請參考《台灣社會學》)。小組成果將在最後一週上台報告,同時書面成果(約六千到八千字)也請於第17週(06/13)上傳至教學平台。
4. 分組實作:文創習作(35%)以前項分組的小組組成,選擇一項文創產品的創作模式(雜誌、同人誌、微電影、紀錄片、Podcast、桌遊等),呈現這學期分組作業的主題,內容和主題可與3. 分組作業相同,也可採用另外的創作主題。如果以影音作品呈現,需經過剪接、簡單配樂、上字幕或提示卡,長度在十分鐘左右。若能運用課程所介紹的概念,具有分析性更佳。創作成果將在期末發表成果和同學分享,並接受同學互評。
不管是作業或分組報告,請勿抄襲或不當引用文獻,如有犯者,以零分計算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延長作業繳交期限,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